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中国的院儿搬到了威尼斯
TUhjnbcbe - 2023/11/3 22:07:00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m.360xh.com/202003/23/56277.html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作为国际上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威尼斯双年展于年首次举行,包含国际视觉艺术双年展与建筑双年展分单、双年轮流举行。

它们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并驾齐驱,在多年的历程中,成为世界建筑艺术和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事。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设有61个国家馆,另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个团队和个人参展,主题是”HowWillWeLiveTogether?(我们如何共同生活?)”,主张从材料、空间和文化等方面对建筑进行研究,探讨建筑空间与社会的关系,并探索人类共居的多种可能。展览在威尼斯Giardini、Arsenale和ForteMarghera展区持续面向公众开放。

因疫情推迟一年后,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年5月22日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21日,为期6个月。由现任麻省理工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的黎巴嫩建筑师哈希姆·萨基斯(HashimSarkis)担任总策展人。

在全球新冠疫情尚未明朗的当下,首次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主题的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也许是近十年来最具危机感和反思性的一届。参展的个项目和61个国家馆中的许多构思,都是设计者们对这一年人类生存状态的回应,呈现了危机激发下对未来的大胆设想。

△Alis移动会议室扎哈事务所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品ZahaHadidArchitects

△月球村SOMESA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品SOM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各国国家馆主题早于年2月27日已公布。

作为最大的国家馆之一,中国国家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张利担任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策展人,策展主题为“院儿——从最大到最小”(Yuan-er,acourtyard-ology:fromthemegatothemicro),通过“院儿”这一传统的人居建筑形式,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到平凡日常的胡同邻里,联系起古今中外的建筑线索,探索人类共居的多种可能。

展览汇聚近位中外优秀建筑师的作品,既是一次对经典院落所承载的传统智慧的集体发掘,又是一次对人类未来共同生活所呼唤的创新思维的集体探索。

那么,让我们一起从“院儿”,走近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的中国元素。

中国国家馆

Yuan-er

在加剧的割裂与不均中,如何实现真正的共居

“院儿”——由多个家庭同时居住的院落。在中文的语境里,“院儿”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指这种院落的空间形态,又指在这种院落中居住的人的共同体:院落社区。它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共同生活原型;还一直是中国所有传统城市肌理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到平凡日常的胡同邻里,遍布于从最大到最小的各种城市建筑案例中。

中国馆是一次围绕“院儿”这一主题的学术质询。为什么“院儿”过去能、现在也能、未来还将能让东南西北、三教九流的人彼此亲近?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体—空间编码,使得真正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社区能够在一个又一个院儿的基底上生成?院儿所承载的传统智慧将如何施惠于我们当下的建筑与空间思考,进而使人们更好的共同生活在一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中国馆中,这一学术质询将通过如下五个部分加以呈现。

第一部分

“共同理解I”——灵感与干预

邀请在中国执业的优秀建筑师通过在平板电脑上的视频,讲述与“院儿”相关的灵感和设计。

△“共同理解I”——灵感与干预简盟工作室

第二部分

“共同理解II”——经典与诠释

由6个中国杰出建筑师与6个权威历史学者通过全息投影剖析经典传统案例、构建当代诠释。

△“共同理解II”——经典与诠释简盟工作室

第三部分

“共同设计”——我的院儿

由AI艺术家何宛余通过算法训练计算机对6个中国先锋建筑师的语汇进行深度学习,制作智能设计引擎,帮助观众设计自己的院儿。

△“共同设计”——我的院儿简盟工作室

第四部分

“共同感受”——听院儿

由声音艺术家朱哲琴创作的大型声音装置将观众带入一种全新的旅程——“院儿”的感官体验。

△“共同感受”——听院儿简盟工作室

第五部分

“共同治愈”——每个人的故事廊

在中国馆外的现实的院儿——小花园里,在一个凉廊中分享新冠病*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线上线下的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展览时间:.5.21-10.: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意大利威尼斯雅典耀科学艺术宫

雕塑与建筑艺术展

Friendshipproject

当代中国雕塑家们的跨学科的探究与实验

除中国国家馆以及以个人名义参展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外,还有十余位中国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作品受邀在圣马力诺国家馆展出。

涵盖了当代公共艺术,人文景观,波普艺术,时尚艺术,数字抽象,抽象表现以及物态结构等领域,来自重庆的艺术家傅榆翔应邀担任此次圣马力诺国家馆友谊项目“雕塑建筑”的执行策展人。

△《生命的形式》朱尚熹《雕塑》杂志

作品的创作理念源于新冠疫情在人类肆虐,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于事外。这是一场微生物与人类不宣而战的搏斗。在家自我隔离的日子,朱尚熹使用3D软件来思考了生命的意义,演绎了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生长的折线·缠绵攀升柱》范海民《雕塑》杂志

范海民的相关系列作品通过数字化造型使形体产生非手工能及的多样性变化,他运用顺时针和反方向呈多维度盘旋转动,使形态饱满灵动,充满弦律般的生命起伏,淡紫色散发出玫瑰般迷人气息,尤如天使在舞动。

△《生态学之一》闵一鸣《雕塑》杂志

艺术家闵一鸣的作品《生态学之一》,上部是立起并被掏空的山石,山石内放置着蔓性植物。基座上面由四块屏幕组成,每块屏幕都循环放映着中国高速发展建设的高难度的路和桥。他在这里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心智的成长是如何受到自然法则的启迪和警示的;自然现象如何给人以兆示和觉察,这种觉察与人们的行为有何关联。

△《山海经》傅榆翔《雕塑》杂志

该系列作品集中提供了超验的系列图像,追求达到富有穿透力的视觉痛点。通过不同的系列作品以超维度的具象叙事、捕捉及探究,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节点提供别样性的生存状态和超越时空与文明的想象力。历史的记忆和不确定的诸多偶遇,促使傅榆翔创造出这些个体和集体都可以反复相连的“被剧透的脚本”。

△《山》张兆宏《雕塑》杂志

作品材质为铝合金方管、铝质滑轨、不锈钢螺丝,由0多个零件组成。《山》的组合使每一片都是可以滑动的,引发现场观众的参与互动。观众的二次创作使作品得以不断的变幻和最终随机的定格。这件作品真实呈现了数字化技术、工业设计技术的运用是对诗意的嘲讽。

△《小号研究1》王艺《雕塑》杂志

装置作品《小号研究1》所形成的塔状是由上百支小号的吹嘴,结合唯一发声的小号喇叭口所构成的识别符号,无声的乐器在重复建构中,形成了某种意在言外的暗喻——“异口同声”荒诞的表现形式,实则是揭露当下网络社会中存在的容易随波逐流、容易盲目跟风、容易追求同质化的“发声”现象,呼吁大众不要放弃自我,不要漠视人性。

雕塑与建筑艺术展

展览时间:.5.21-10.: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意大利威尼斯雅典耀科学艺术宫

平行展单元

CollateralEvent

在全球视野下探索新路径应对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平行展一

《两河口村:一个土家会聚之地的再生》

两河口村,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是明清时期“川盐济楚”盐道沿线的商贸村镇。百米古街保存完好,典型反映了鄂西土家族干欄木构吊脚楼建筑的建构特征和商贸市集的聚落形态。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口迁移,武陵山区乡村人口流失,商贸凋敝,曾经兴盛的古村陷于衰败。

△两河口总体环境Mapping

土家族的特色文化之一就是他们独特的民居——吊脚楼。几个世纪以来,这一“干栏”木构建筑体系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成为一种高度模数化、装配式的建造系统。

△在威尼斯禅宫展示的模型,老街北端的大凉亭

这一系统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超越一时一地的需要和条件变化,展现出可变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事实上,正是这一建造系统高度灵活可变的特点,使得村寨在过往的年中一直保有活力并不断地自我更新。因此,两河口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在城乡生活发生巨大激变的当下,这种独具东方智慧的传统是否依然具备如生命般的自适应韧性和可持续再生能力?

△在威尼斯禅宫展示的模型,老街南端的旧建筑改造

年,来自中、意两国四所大学的师生聚集于此,共同应对这两个挑战。目前实验性研究和反思性实践的成果展示于意大利威尼斯禅宫和两河口现场,希望能够向世界提供一个具有持久价值的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国案例。

展览时间:.5.22-11.:00-19:00(周二闭馆)

展览地点:意大利威尼斯禅宫

平行展二

《围屋之变:关于中国传统移民建筑的对话》

围屋之变,说的是以江西龙南围屋之乡为由,去讨论传统围屋建筑在客家人移民迁徙过程中的生存困境和生活智慧,并在围合防卫与内构外向的依存关系中,育成家族聚居的组织发方式、伦理建构和地域人文:祖宗崇拜与耕读传家的历史信仰。如果加上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改变,显然可以为后疫情时代提供一个与建筑历史演变有关的参照。

△龙南关西新围与老围刘念海

来自北京、深圳、重庆、成都、南宁、苏州、武汉及温哥华的参展艺术家,从龙南围屋的建筑形制、工艺构造、形态符号、生活习俗、历史信仰诸方面创造作品。参展作品起运威尼斯之前,于深圳完成了国内的首次集中亮相。

△鱼与渔,应天齐,装置××50cm

从燕翼围高大坚固的建筑外形中收获灵感,整个建筑就像一个方形的鱼缸,居住的于其中的居民好似鱼缸中的小鱼。人的安宁生活与自由天性需要在现实环境求得某种平衡。

△围,何多苓、师进滇,装置,××cm

燕翼围、关西新围等内部纵横错落的建筑空间使艺术家产生一种时空的穿梭感,仿佛置身一个虚拟的历史空间中,在公共与隐私之间表现着人与人的复杂关系。

△抱团取暖,李向明,装置,×cm

栗园围、西昌围等丰富的门窗户扇具有特有的美感,每一个围屋的大门成为建筑交流与交通的重要关口。门扇的开合封闭也代表居住于围屋之中的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隔离,李枪,装置,尺寸可变

围屋体现的是一种与外界的隔离与自我保护,围屋中的居民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有关乌石围照片中快乐活泼的儿童,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在西昌围中看到的建筑门扇组构则触动了艺术家的形式构成灵感。

△《生。老。病。死》朱成,雕塑,×60×cm

关西新围、栗园围、武当田心围等围屋以祠堂为中心构筑的建筑体系,呈现出过去、现在、未来人与人在时空交错中的复杂联系,从中能反省历史、思考未来。

编辑:Lia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的院儿搬到了威尼斯